校友文苑
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校友文苑 -> 正文
两束稻穗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4-18        文章来源:        浏览:

                     两束稻穗的故事

                                        ------大三暑期的兰考之行


65级5系 李林英


从母校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时,我们班同学参加了北航组织的线上线下庆祝活动。今年建党的百年大庆,我和5531班的臧宛生、吴鹤峰、苌照顺同学光荣戴上了在党五十年的纪念章,微信群里好热闹,当年指导员周昌喜老师也戴着纪念章和我们同乐,回顾在北航读书、毕业后走过的难忘时光。媒体发出纪念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信息,引发我深深的怀念,我回顾了当年大三的兰考之行,很想念曾经在兰考住过的那人家,写下了《两束稻穗的故事》


两年前我从箱底翻出两束稻穗,用纸包着,打开一层又一层,两束稻穗,是永久的纪念。


我在北航读大三时,暑假去到兰考,恰逢韩村第一次水稻种植成功,我特意留存了两束稻穗,至今已有50个年头,居然没有发霉!不由得心中欢喜。                                         

曾记得,1968年,焦裕禄的事迹感天动地,心中仰慕焦书记。张快乐和我同住北航女生九楼,她聊天说起自己家离兰考近,认识在泡桐树下为焦裕禄拍照的记者,并给我看她在焦裕禄墓前的照片。回家后,我和母亲商量,和同学一起去兰考看看,母亲很是赞同。就这样,按照预约时间我乘火车到了兰考县。

可惜张快乐因故没到,那时没手机,我便直奔县办事处找那记者,他又找到韩村杨素兰(注),凭着北航的学生证,杨素兰很爽快地把我安排到她叔叔家住下。一切顺利,当时甭提多开心了!

兰考人的热情温暖着我的心。我拜祭了焦裕禄的陵墓,参观了焦裕禄的展览。对于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这里才是真正的农村,一个土墙院里几间土房。大娘很和蔼,待我如亲闺女,我和她睡一个炕,我在那里学会了用顶针。家里的米缸没有米,只有高粱面。大娘尽量变着花样做,菜团子、菜窝窝、高粱米糊透过漏勺做的疙瘩面,都让我觉得新鲜。隔壁家工作队的老王跟焦裕禄一起工作过,和他聊天,浑身充满干劲。他在搞水稻试验,他告诉我村里40畝水稻试验田是第一次种,选择的地是队里碱性最大、石子最多、茅草根最深、最坎坷不平的典型坏地,如能克服这块地就有希望。听着老王的述说,心里有一种感动。什么是兰考人的精神?兰考人的智慧,兰考人的探索,兰考人的毅力,兰考人的胆识,兰考人的自力更生,踏着焦裕禄的足迹,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意志!

跟着老王一起下田,让我心里充满崇敬!因为从他的身上能看到焦裕禄的影子。我和老王、杨素兰大姐一起去稻田,看啊!一望无际颗粒饱满的稻穗,沙丘变良田!焦书记泉下含笑,该有多兴奋!韩村第一次水稻试验成功!我欣喜地保留了两束稻穗。

在农民家的一个月,让我体验到了真正的农民生活。我一人骑着自行车,跑了四个红旗公社,现在想起来那时胆子还真不小。在这片热烈的土地上,我受到了强烈的感染。那时我突然懂了农民的伟大,他们那么辛苦,养活全国的人,自己却那么贫穷,但却很乐观,努力追求新的生活!离开韩村时,村里姑娘摘了一书包的枣送给我,记者还帮我和大叔一家、村里的姑娘拍了照。真舍不得这山这水这情!这是我上大学暑期时第一次远离父母、远离老师、同学的独自行动,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两束稻穗,是永久的纪念,给我力量,给我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魂飞万里,盼归来”牢牢抓住我的心(注),兰考人民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知我住的那家老人是否还在?


注释:杨素兰当时是韩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妇女主任),焦裕禄时期她还是知青。

习近平: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 1990.7.15.  2014年03月18日河南日报


上一条:耄耋之躯忆年华

下一条:抚今追昔 感恩北航

电话:010-82338260
邮箱: xyh@buaa.edu.cn
邮编:1001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