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通告 -> 校友会新闻 -> 正文
【随笔】那些印在我生命中的北区岁月
发布时间:2016-10-10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浏览:

请点击上面洋哥微言关注~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字~

【洋哥心语】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如果不留下些什么,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这两天北区在拆,我是眼看着这一年北区的同学一点点减少,继而铁板围上,然后开始施工拆除。从05年入学到现在,我是一直都住在北区的,从入学的18号楼,到后来当辅导员住过的12号楼、16号楼、114楼,以至于北区很多路上的哪有个坑,晚上走的时候我都能记得。

对我自己来说,心里有点小纠结

但不是伤感也不是难过

辞旧迎新,是好事

证明陪伴我走过11年的北航越来越好

趁假期,写写那些还记得很清楚的点滴。


18号楼

北区建筑太多,这个必须放在第一个写,因为这是我在北航第一个住的地方。

(实在找不到18楼的图,只能借网络图,那个尚且完整的楼就是18楼)

2005年8月28号,我来的北航,因为当初是9月1号报道,我来早了就提前去看了宿舍。实话实说,那真是满满的失望……自己考了两年,就想来学航天,家里和高中老师基本就是不太支持,所以一来看到宿舍8张床、有点阴暗破败的楼道,瞬间我就有点懵。

我爸直接问我

“要不回去再来一年吧?”

我当时其实是倔

“不去,就这了。”

我住18号楼307房间。7个人一个屋。

我是第一个来的。所以当时占了自己最想要的铺位,现在想想是有点不好,但是那会的心情着实挺低落的。我只记得第二个来的是某君,特别洒脱的就来了,后面谁来的我就全忘了。那会整个大班是在二层和三层,因为后来当大班学委的原因,我几乎是走过了所有的宿舍,跟很多人都挺熟悉的,应该是除了辅导员之外,我是最先把大班180+人的脸和名字对上的。

现在想起来那会的生活都是段子,某人的手机里小游戏无数,是我们上课时最愿意玩的;某人的闹钟从来都是给我们定的,自己听不见,几乎都是把我们叫醒然后让我们叫醒他;某人冬天睡凉席;某人磨牙说梦话。当年就记得我们宿舍一位兄弟的手机号,因为最后5位是18307,实在是太好记了。

当年我们宿舍一起下自习之后搜刮自习室的瓶子,拿回去卖,攒了大半年买了个电视,后来因为没信号送给当时年轻的楼管姐姐了,然后我们宿舍的卫生评分老高了,不知道是不是有联系……当年拿了北航的文明宿舍二等奖,其实我们是特别骄傲的,就一直贴在门上贴了三年。

那会宿舍还是插卡电话,买个电话卡,回宿舍搬个凳子猫着腰打,记不太准那会电话号是多少了,好像是82326245,也经常出现打打就掉线的情况,因为没钱了。我那会打电话比较吃亏,因为我没有方言,说啥大家都知道,不过后来其实都好多了,因为电话费也开始降了,也就一年,大家就不太用宿舍电话了。不过我们所有人都学会了用电话卡开宿舍门的技能。

我是最后一个走的。这几张照片就是我当时最后一个离开宿舍的时候拍的,那会其实比现在感慨,觉得一众玩了这么多年的兄弟就散了。然后就真的应了那句话,我们7个就再也没聚齐过。

(我不会告诉你们这张就是我的床)

7个人,5个结婚了,3个有娃。

我只能说我是7个人中的一个。



18楼后

我们就这么叫这个地方的。

(这应该是一段时间之前的18楼后了) 

确切的说,这里不是建筑,只是一堆临建矮趴的卖吃的房子,要按照现在标准,那绝对是卫生质量不过关的地方。但是当年真的火的不行不行的,下了自习之后去那买个鸡肉卷,几乎已经成了当时整个北区的传统。那会真的是啥啥都有,炒菜、炒饭、面、凉皮、卷饼等等……夏天的八点以后,人满为患,买啥都得排队。我们是见证了鸡肉卷从1块5、变成2块5、变成了3块、变成4块、变成5块的,真的是挺好吃的。

都叫北航的“第九食堂”。

后来就没了,08年时候直接全被拆掉了。

现在每次晚上我饿的时候,都会想起18楼后,想起那会吃东西的感觉。



17号楼

除了每次回宿舍要路过17楼之外,我对17楼其实没啥感觉,因为我就进去过一次。网上的图模糊不清,跟18楼在外观上完全一样,现在状态请参考第一张图……

我入学的时候,我们04级的学长住在那,当时带我们小军训的几位学长都太帅,但现在一个都想不起来了……就记得最帅的那位叫叶志江……

我是学长叫我去拿两本书的时候去的他们宿舍,当我看到宿舍是铁架子焊在墙上的平板床,我还暗暗庆幸,哎妈呀,18楼还是好多了。

其实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我去的时候,他们在光着膀子打牌,刚入学那会纯洁的心里还觉得,这大学咋能这样呢?不学习么?

后来我们宿舍确实是没打牌,我们打游戏了……



16号楼

我住过16号楼的434。

因为当辅导员住了差不多4年,2011级学生回迁之后的男生就住在我楼下两层。 

其实16楼的回忆和18楼不太一样,16楼住的时候,就是2-3个辅导员住,相互之间沟通的少,几乎就是晚上见个面。

罗阳学长曾经住在436,就是隔壁。这是当年罗阳事迹宣讲团回来的时候,一位罗阳学长的同学告诉我的。其实挺激动的,真的有一种自己离那些光辉校友很近的感觉。

还有一个趣事得说说。

最早去16楼的时候,那一层好像是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同学,都还挺羞涩,平时感觉也不太会穿个短裤来回跑的。因为夏天特别热,我一般晚上下班直接去水房就冲凉了,凉水往身上泼,然后擦干了回去睡觉。还引起过很多小同学异样的目光。

后来,那一层变成了体育特长生的宿舍……他们羞涩是没了,但是身高高啊、身材好啊,一群大高个往那一站,全身肌肉,往肩膀上浇水都泼我头上了,后来实在是没有勇气再去了。

这也是我住在北区拆除宿舍的最后一栋楼。



15号楼

女生楼,我自己的本科同学就住这,2011级回迁之后的我学生也住这儿。

我没进去过,但是听描述,建筑老旧程度来说,比其他几个宿舍楼好像都要旧。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15楼就不如13楼,门口不光没有坐的,还大路灯直接照着,又在一个路口,时不时还得给过往车辆让地方。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13号楼

女生楼,我们那会儿叫“公主楼”

我也没进去过。

13号楼的历史远远超过我的认知范围,听很多老人说,这栋楼的历史地位超乎寻常,颇有故事。但在我看来,实在是地理位置比较好,门前没灯,门口正对绿园,还有个小空地,连猫咪都愿意在这待着。后来在这里见证过弹吉他唱歌的、摆蜡烛表白的、堆雪人的,浪漫的不要不要的。下面那张照片就是在我在13楼门口照的。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这个大家都知道。

其实我一直觉得男生在女生楼面前的回忆,应该更复杂一点。在这里发生过多少分分合合,留在门前的都是回忆。根本不用说啥文艺煽情的话,和13楼有过故事的人,那感觉都在心里了。



六食堂

就在18楼侧面,所以最早几乎天天在六食堂门口吃,后来听学长说,这叫“和尚食堂”,确实人满为患,而且极少见到女生。

那会觉得六食堂的东西一般,没觉得太好吃,但就是离着近,宿舍一起下楼就吃饭去了。我印象中,六食堂好像最早是没有朝南开的那个小门的。



三食堂+飞行餐厅

三食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仨故事

一、我大二,一进门正对的那个窗口,师傅给我打饭,小数点刷错了,好像是5块多,刷成了50多。后来师傅就跟我商量说,你之后就过来这吃吧,我给你记着。所以我后来去就是点菜、端走。有一次,我身后排队俩女生,在我端走之后的对话……

“这人吃饭不花钱,我上次就看到他没刷卡”

“是么,这样啊!”

我都没敢回头你知道么?!

二、三食堂的面食不错的,有一年的“感动北航”颁给了三食堂的拉面师傅,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那的拉面根本排不上,确实是好吃。

三、2011级搬回来,过啥节来着,11小班在三食堂包饺子,叫我去。然后给我吃的辣椒咸盐馅的饺子,那个刺激!

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个三食堂楼上的飞行餐厅?

这个绝对没进去过,当年我们本科小班同学有一位,平时就爱穿个蓝色的空军服和皮鞋,据他自己说,他靠这一身总去飞行餐厅吃饭……



五食堂

我要是没记错,五食堂绰号“情侣食堂”,因为挨着15楼,女生挺多的。

我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的校内网注册,在五食堂注册账号送鸡腿……那会其实鸡腿好像不多,不像现在哪个食堂好几个窗口都有。

校内网改成了人人网,我其实依旧在上。



八食堂

估计应该是变化最早的北区建筑。当时八食堂是点菜性质的,经营理念实在是超前,每周五下午,打个篮球,回来洗个澡洗衣服,去那吃个饭,然后去上自习,几乎是我大一大二的标配。

那的干煸豆角盖饭,实在是太好吃了。

后来改成了大学生活动中心。里面社团活动场地、舞蹈排练厅等等,从用途来讲确实有效多了,但确实是饿……特别是少了“18楼后”之后,不在饭点根本没地吃饭。



清真食堂

我都是到了大二才知道清真食堂的。

早餐点心特别多,和现在一样。

羊肉和鸡肉特别好吃,和现在一样。

地方特小,和现在不一样。


开水房

就在清真食堂东面。

我猜那会儿北区学生除了对上下课时间记的清楚之外,就是对北区开水房的开放时间记得清楚……早上、中午、晚上好像是各一个小时,时间不长,需求很大。

但是

经常丢卡

虽然墙上贴着“不要忘记拔卡”

但就是丢的时候总也看不见

有一个故事,我现在每次给学生上课都要讲

我去打水,排在第三个

第一个是女生、第二个是男生

女生插卡没出水,试了几次还是不行

回头跟男生说

“同学我卡坏了”

男生停了3秒钟

“那……要不我先打?”



北区浴室

洗澡用过澡票么?

洗澡用过踩踏板出水的么?

洗澡用过没有隔板的么?


刚上大学那会就这样,两块钱一张澡票,不限时间不计流量。

现在想想颇有意思~


我印象中的回忆差不多如此了,其实没有什么伤感,人其实都是因为有了回忆,才能够慢慢成长成熟,才能够在闲暇时刻想起曾经自己和朋友同学之间的点滴轶事。生命就是这么哗啦哗啦的一页页翻过去的,那些让我们感慨的,其实都不是建筑本身,而是我们曾经和这个建筑发生的故事,无论快乐,还是悲伤,是我们和宿舍、和北区、和北航不可分割的故事,正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中有了这些故事,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追求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生活。


有人说,要是不拆其实最好。

我想了想

当年我们趴在母亲肩膀的时候

对妈妈穿的那件红棉袄记忆深刻

因为趴在那就知道安全,就知道温暖

我们趴在那慢慢长大

几十年过去了

上面还有我们睡着后口水留下的痕迹

但是

我们也希望妈妈换新衣服

换连衣裙、换貂皮大衣

我们最在意的

并不是那件红棉袄

而是一直在心里的


(特别感谢郭鹏程同学朋友圈供图~) 


~~~~~~~~~~~~~~~~~~~~~~~~~~~~~~

育人须有术,教育求本心。


祝福你们,在波澜起伏中一帆风顺,在挫折困难中茁壮成长。


如果你愿意,可以加小编的个人微信:sunnylxw657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洋哥微言
洋哥微言
了解更多

上一条:佳節又重陽

下一条:在魔都仰望星空——2016北航上海迎新趴is coming

电话:010-82338260
邮箱: xyh@buaa.edu.cn
邮编:1001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