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感恩四十年
——北航校庆66年有感
◆ ◆ ◆ ◆
赵新力|文
校友简历
1961年生于沈阳,国家科技部二级专技,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博士,自动控制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后,中国“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一级学科首个博士后工作站和首批硕士点创始人。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
在北航
1978-1992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任班体委期间该班被评为北京市体育先进班,后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平均成绩93.5;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校11名优秀三好生之一。
1986年9月-1989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任系86研大班长、校86研大班长、校研究生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入学考试全校第一名;平均成绩90.5;校9名优秀研究生之一。
1989年4月-1992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任校研究生会常务副主席、主席,首届校研究生科协主席,校团委常委,校务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平均成绩91。因在首次由亚洲主办的国际航空科学大会(ICAS'92)上发表论文获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一等奖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嘉奖,并加入美国航空宇航学会。
我们是幸运之人
四十年前,得益于邓小平先生带领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我们77级和78级大学生幸运地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按省高考和第一批全国统考的大学生分别于1978年3月份和10月份来到祖国的首都中国航空航天的最高学府——北京航空学院就读。我们是沐浴着“科学的春天”进入大学的。从此,我们的人生也实现了巨大的转折,从工农兵和中学生,变成了大学生,走入了知识分子的行列。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从此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我们伴随于改革开放,得益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我们是40年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参与者、贡献者和全程见证人。
四十年来,北航立足改革,敢于争先,培养了以罗阳等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专家学者、企业骨干和党政管理干部。我能够数出来的北航第一就有:全国第一所实行学分制的学校、第一所吸纳学生人大代表做校务委员的重点大学、敢于持续大幅度调整院系和专业设置而有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学校科研的不是唯一也是少有的重点院校之一、多年获得国家一等奖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我们这里还有时至今日还是亚洲建筑面积最大的教学楼……
我与北航的四十年之缘
1977年高一时参加高考,北航是第一志愿。结果没有考上。1978年高二时终于如愿以偿。报考北航不仅是因为热爱航空宇航专业,还有一个原因是“文革”期间我因为父亲的特务嫌疑而影响了加入红小兵,我要找一所政审严格的学校读书。
得益于母校的教书育人和开拓进取,我在本科期间有幸通过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免修考试,成为北航也是全国的首批试行学分制的2位同学;作为北航的优秀三好生,学校特意批准我可以进入图书馆自己查找馆藏、借书数量和周期比其他同学多一倍,所有实验室对我开放;大三时,我因为担任体育委员的班级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体育先加班,而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1981年7月1日建党60周年之际,78级大班党支部开会讨论我入党申请,我在同学中第一批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四时,担任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被评为三好学生。大学毕业时,国家82工程亟需懂得计算机辅助制造方面的专业人员,在时任航空部何文治副部长等领导和师长的建议下,放弃报考研究生,没有争取留校留京,回到家乡沈阳,参加沈飞公司的J8II战斗机研制。大学最后一年,7系在全国率先开展了8080单板机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CAM/CAPP的教育,毕业设计的导师汪叔淳教授让我参与了他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的NC3APS系统的改进。这些使我能够很快地成为沈飞计算机应用的骨干。J8II的计算机模线绘制、模线样板数控加工程序和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几乎都是在我的辅导下完成的,个别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甚至是完全由我从头到尾编制出来的。大学毕业第二年,在组织安排下,兼任沈飞数控中心的基层党支部书记。
沈飞工作期间,我也一直得到母校老师的各种支持。1985年1月,我带队赴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引进中国首套计算机辅助绘图/制造软件:CADM软件。该项目的引进谈判、过后的资料翻译及培训手册编制的技术顾问就是7系的唐荣锡教授。1986年9月,我以全校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回北航。由于沈飞希望我毕业后继续回去工作,所以当时我是带工资的委培研究生。入学伊始,被安排担任全校86研大班长和7系86研大班长兼党支部书记,并被选举为当年校研究生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为了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7系调整课程使我们制造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有可能补学了全部的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导师戴约真教授放手由我主持863/CIMS主题的课题。锻炼了我的科研和主持科研课题的能力。硕士期间,被评为北航优秀硕士生。
1989年4月考入北航攻读博士。期间,参与了朱心雄教授主持的国家863/CIMS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但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了严谨的工学博士培养,学会了指导硕士生和带队伍。而且,经过竞选担任了研究生会主席、海淀区人大代表,创立了北航研究生科协并担任首届理事长,还参加了北航校务委员和团委的部分工作。1989年我们联络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成功承办了首届“挑战杯”,并取得好成绩;我的博士论文成为隔壁一所著名大学计算机系博士论文的范本之一;1992年初在完成博士论文的情况下,申请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后,为了给培养十年的母校再做一些贡献,经商清华大学博士后管委会,北航40年校庆之后再去报到,期间主要协助做校旗和校徽征集设计等工作。看到今日北航校徽中还保留着当年的设计元素,非常欣慰。
入学四十年,徜徉在北航校园,很多往事浮现在眼前。绿园树荫下,是我们晨读的地方,也是我们开大班会、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地方;荷花池畔,既留下了我们匆匆上课和思考谈心的脚步,也留下了冬季滑冰的矫健身影;主楼前的树林,既是我们课间锻炼身体的地方,也是当年曾妙南书记找我入党谈话的地方;学弟学妹们锻炼身体的南操场,其基土也是经过我们78级同学挖地几十厘米,一锹一锹筛过的;校友林中,还有我岳父(北航首届毕业生、原沈飞总工程师)、我和女儿(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2012年毕业生)一起捐赠的一棵校友树……
我能够成为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成长为一名中高级党政干部,能够在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公共管理、经济学、图书馆情报学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关系等7个一级学科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和北航的全面培养分不开的。是北航老师悉心的答疑解惑和传经授业、同学之间特别是其中社会经验丰富的老大哥老大姐真诚的支持帮助、各级领导的厚爱甚至是错爱分不开的。“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良好校风使我们终身受益。
我们是奋斗之人
77/78级几乎囊括了1966年到1978年13年的青年学者骨干,可以堪称为一代骨干。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碎片化的中小学教育,对知识的渴求,使得我们这两届同学惜时如金。我们和校方最多的冲突是灯光管制。学校为了照顾同学的身体要晚上12点前关教室和学生宿舍的灯,否则大多数同学会彻夜读书的。每次学校征求意见的会上,大家提的最多的都是留几间24小时自习教室。当时,只有厕所和水房有相当于现在3-5瓦节能灯照度的等是不断电的。很多同学就站在厕所和水房中读书。夏天的蚊虫叮咬和刺鼻的厕所味道,都丝毫不会影响同学读书的专注。
人生的跌宕起伏锻炼了我们77/78级同学的坚强意志。同学中,克服家庭负担重、身体虚弱有病、前修课没有学过等等各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不是一两位同学,而是很多同学,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同学。大家的教材也经常是油印的。我还记得,当年徐枞巍同学在高校运动会上冲刺时不幸摔倒在跑道上,硬是爬到的终点。我们也是一批团结上进、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的群体,如:当年我们8742班没有一位体育特长生,但是大家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拿到了拔河冠军、下厂实习时拿到了420厂迎新春越野接力赛冠军等团体好成绩。
毕业后的77/78级同学,更是不忘初心,持续奋斗的一批人。大家根据国家的需要,被分配到天南海北。一部分同学离开了熟悉的大城市。后来,一批同学,在改革的大潮中,义无返顾走上并不熟悉的商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一批同学,乘着开放的东风,漂洋过海,在境外打拼,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形象的快速提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大量的同学则是在国家百废待兴,国防科研生产经费不足,物质待遇不高的情况下,坚持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而拼搏和坚守,今天祖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大量成果中都有他们的贡献。这些同学中,也涌现了一批以罗阳为代表的未来祖国和人民,敢于担当、任劳任怨、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先进人物。
我们是幸福之人
幸福是奋斗得来的。我们77/78级的大多数同学已经圆满完成了人生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使命。回顾往事,我们无比幸福,因为我们奋斗啦、我们贡献啦,我们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师长,无愧于亲人,也无愧于我们自己。我们更感恩党和国家,感恩母校和师长,感恩亲人、同窗和同事…,我们感恩一切在人生旅途中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
面向未来,我们将更加幸福,因为我们欣慰地看到祖国日益强大、母校蒸蒸日上、学弟学妹们后来居上、我们的后代已经成长起来……,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还在工作、大多数人身心健康,关键是我们的心还年轻,我们还将创造新的辉煌,我们4年后的毕业四十年再相会。